四川博爾特機器人科技有限公司
地 址:四川省瀘州市高新區酒谷大道五段19號
聯 系 人:陳經理
手 機:139-8272-1155
服務熱線:+86-830-2986961
網 址:www.scboert.com
郵 箱:bobchen@scboert .com
“我太激動了!”一位部長在1月27日國務院常務會議后說。當日,國務院總理李克強主持召開國務院常務會議,決定推進“2025中國”與互聯網+“一體化”。在會上,溫家寶就如何推進“中國制造2025”作出了精彩的解釋。以下是當天演講的節選。
“中國制造2025”取得了一定的影響力,提高了人們對中國制造業的期待。要走到這一步并不容易,所以我們應該給予肯定。但我們也需要看到這個領域還有很多空間,我們還有很多事情要做。
一是加快“中國制造2025”和“互聯網+”的融合。今年達沃斯論壇的主題是“控制第四次工業革命”。在世界經濟普遍低迷的情況下,全球經濟需要找到正確的方向,提振信心。論壇確定的這一主題值得我們認真研究。
所謂“四次工業革命”大致分為第一次“蒸汽革命”,第二次是“電氣革命”,第三次是“信息革命”,第四次工業革命,現在使用的術語是“物理信息融合”,主要是“互聯網+”,它包含大數據,云計算、智能機器人和3D打印技術等。由此,掀起了一股新的創新浪潮。
我們應該重視對達沃斯論壇一些核心點的研究。應該有一種緊迫感:第四次工業革命達到了這個水平。僅僅依靠工業化和信息技術的結合是不夠的。人們的需求變化越來越靈活。工業生產需要更快地適應不斷變化的市場需求,滿足顧客和消費者的個性化需求。
現在看來,產業發展必須依靠外腦在更大范圍內的幫助,而只能依靠自己的企業或閉門造車單獨做研究。因為互聯網已經打開了整個世界:一方面,生產和銷售的成本大大降低;另一方面,通過互聯網,它與整個市場的需求迅速相連,時間大大縮短。
所謂“C2B”,是指消費者提出要求,制造商據此設計消費品和設備產品。這是一場真正的革命:一個企業不再是單一的封閉企業,它通過互聯網與市場緊密相連,隨時與消費者靈活溝通。這是大勢所趨!
近年來,3D打印遍地開花,因為制造商必須非常靈活才能適應消費者的個性化需求。眾所周知,汽車工業正從剛性生產線向柔性生產線過渡。過去,五軸機床被認為是高度靈活的,可以適應各種產品制造,但現在它們也落后了,因為3D打印機已經問世。電腦設計的東西是直接打印出來的。
中國傳統工業是建立在計劃經濟基礎上的。傳統產業體系的構建做出了很大貢獻。沒有這個系統,就沒有今天。但今天,如果我們僅僅依靠傳統的工業體系,我們將被拋棄。不擁抱互聯網,你就趕不上新的工業革命。發達國家的一些企業在這方面進行了積極的探索,不僅通過互聯網與市場需求對接,還通過互聯網向全球征集技術問題的解決方案。
因此,我們必須突出“中國制造2025”和“互聯網+”。近兩年來,互聯網+在就業中起到了很大的作用,尤其是網上購物。它迫使線下商店轉變為線上和線下商店?,F在,業界也在推出“互聯網+”。比如,張瑞敏在海爾推動的創新,改變了制造模式、商業模式和研發模式。這就是我們周圍深刻的革命!去年我去河南看了一家冷庫起步的鮮凍企業。他們還從事“互聯網+”,不僅實現了電子商務供應商的銷售收入快速增長,而且通過創建“冷鏈網絡”,將超過3000輛冷藏車的利用率提高到90%以上。
我們帶來的這些革命性變化,可以啟示我們,只有中國與互聯網+,深度融合,才有改造新舊能源的前景。我們必須改變人們的誤解:“互聯網+”只是一個虛擬經濟。事實上,一旦這種“虛擬”與“真實”相結合,就會給實體經濟插上翅膀。中國自主研發的第三代核電技術“華龍一號”就是這樣。我們應該總結經驗并加以推廣!
去年我去了韓國,參觀了他們的創新中心。他們在第一批中建立了十多個創新中心。政府制定政策,三星、LG等大企業拿出資金和技術,共同為創新型中小企業提供服務和支持?,F在很多國家都在發展自己的創新中心,而且浪潮非常猛烈。我們也應該加快步伐。
上世紀80年代初,我們不能自己生產電視和冰箱。最后簡單介紹了玻璃外殼生產線。結果,沒過多久,別人的新技術就出來了,原來的生產線也沒用了。包括錄像機等,我們的許多行業總是落后于其他行業。
很多人說,在互聯網行業,我們幾乎和發達國家走在同一條線上。這一次,我們必須抓住這個機會,永遠不要錯過。
二是如何推進“中國制造2025”與“互聯網+”的融合?或者依靠市場導向,企業主導?!薄爸袊圃?互聯網”實際上是讓市場起決定性作用,讓制造企業趕上市場。過去,企業在采用供銷模式時,不考慮用戶體驗和經濟性不足,可以自主生產?,F在如果消費者對你的產品不滿意,他們會通過“海外購物”,甚至直接出國購買。消費者有更多的自由選擇,他們可以用腳投票。
近來,媒體頻頻提及“粉絲經濟”和“網絡紅色經濟”。我知道這實際上是在追逐市場,搶占市場。我們的企業必須抓住消費者的需求和心理,把“中國制造”推向這個方向,企業也必須向這個方向轉型。
現在我們有很多企業通過互聯網把消費者的需求信息直接發送給企業生產。相反,我們的大企業也可以這樣做。我國一些大型裝備企業只生產大件,不承擔小活。最后,成本計算出來了,一分錢也沒賺到。我看到發達國家的一些大企業,不管走到哪里,都帶來了大量的配套小企業。在這方面,他們已經形成了一個完整的產業鏈。我們要求整天強化企業的市場觀念,這是口頭上說不出來的。要改革企業體制機制,激發員工的內生動力。
我們不能總是把重點放在幾個大企業上,也就是說,做大做強。事實上,中小企業成長性更強,這是未來不可忽視的新力量。德國一直說,德國未來的希望在于其制造業的中小企業。因為中小企業在成長,很可能成長為明天的“小巨人”。
第三,政府要引導和支持建立一批創新中心。許多國家的創新中心一般以大企業為平臺,吸引一批高校、科研機構、中小企業和初創企業加入,通過多方面的緊密結合,形成優勢互補。同時,政府在扶持政策上給予支持。比如,在附加扣除、科技引導資金等方面給予政策支持。
最后,要加強國際創新合作。推動“中國制造2025”與韓國“德國工業4.0”和“制造創新3.0”的緊密合作,取長補短。關鍵是中國標準要與國際標準接軌。最后,要提高“中國制造2025”裝備產品的質量和效益,向中高端邁進。我們不能制作政府目錄?,F在有一份“中國制造2025關鍵領域技術路線圖綠皮書”,很有指導性,很好,但標準必須有。我們應該相信,一旦標準出臺,大量企業將向標準的方向靠攏。只要我們繼續監督,中國的設備就會更好地發展。
總之,“中國制造2025”突破的關鍵是“互聯網+”的整合與發展,加快中國產業的“重生”。
文章來源于網絡,如有侵權,請聯系刪除,謝謝